当桂香漫过窗棂,
月色铺满长街,
我们便知,又一年中秋至。
这个承载着中国人浪漫与思念的节日,
藏着怎样的过往与仪式?
让我们一同解锁中秋的故事。
壹.中秋溯源

中秋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的“祭月节”。古人崇拜月亮,认为秋夕月亮最圆最亮,便在此时举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安康。
到了唐代,祭月的习俗逐渐融入文人雅趣,赏月、咏月成为风尚,“中秋”才作为固定节日被正式定名。至宋代,中秋愈发热闹,夜市里的月饼、兔儿爷开始流行,团圆的寓意也愈发浓厚——千里之外的游子会赶回家中,与家人围坐赏月,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贰.中秋习俗

每个地方的中秋,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仪式,但那些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习俗,始终未变:
1.赏月品茗: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庭院,看一轮圆月挂在夜空,配一壶清茶或桂花酒,闲话家常,便是最惬意的时光。
2.食月尝饼:月饼是中秋的“灵魂”,从传统的五仁、莲蓉,到如今的流心奶黄、冰皮月饼,口味在变,但“以饼喻月、共享团圆”的心意从未改变。
3.兔儿爷与灯笼:在老北京,中秋要请“兔儿爷”,这尊手持捣药杵的兔形泥塑,是孩子们眼中的“中秋吉祥物”;而南方的孩童会提着灯笼夜游,灯光与月色交织,满是童趣。
月光所照,皆是故乡;
双脚所踏,皆是生活。
这个中秋,
愿你能与牵挂的人围坐赏月,
吃一块甜糯的月饼,
把平凡的日子,
过成最温暖的团圆。
(初审:史凌志 复审:唐嵩潇 终审:王晓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