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不速之客”
暑假是我们难得的放松时光,但我们常常在这期间会刷到他人晒的实习、高分、旅行照……向他人取经固然重要,但频繁的将这些和自己日常对比,难免会陷入“我的暑假没意义”等焦虑——这便是“假同辈压力”,我们来拆解它的成因与解法。
典型表现

1. “朋友圈焦虑”
他人的“实习打卡、旅行vlog、学习证书”刷屏,自己的日常显得“毫无价值”,却忽略对方未展示的狼狈。
2. “聊天压力”
家人提“邻居家孩子去大厂实习”,同学说“每天学8小时考研”,这种“关心”让人觉得不做“有意义”的事就是不求上进,甚至跟风凑数陷入焦虑。
3. “自我否定”
将他人节奏当标准,看到别人学技能、做志愿,就怀疑自己做的事没价值。
背后的认知误区
1. 社会比较理论
不公平的“向上比”:我们用自己的日常对比别人的高光,忽略“起点与需求差异”(有人有资源、有人需积累,而你可能只需放松),误以为“落后”。
2. 自我价值感偏差
以“做事多少”定价值:陷入“做的事越‘有用’,价值越高”的误区,忘了陪家人、补觉等“不被定义为有用”的事,同样能体现价值。
3. 信息茧房效应
看到的是“筛选后的生活”:社交平台上,他人只展示好的一面,我们却误以为“所有人都过得精彩”,进而焦虑“只有自己不好”。
反“假同辈压力”

1. 给社交软件“减法”
屏蔽频繁晒高光的账号,关注治愈系内容,每周设“无手机日”,减少焦虑来源。
2. 用“心理清单”明确需求
每隔一段时间花几分钟回答3个问题:最近最累的是什么?做什么让你踏实?暑假后想有什么变化?按自己需求规划,拒绝跟风。
3. “小成就记录”重建价值感
每隔一段时间写3个“小成就”(帮家人做事、散步、看喜欢的电影),每周回顾,发现自己的生活本就有意义。
4. “合理化回应”应对关心
对父母说“这学期太累,先放松调整,也会帮家里做事”;对朋友说“你很厉害,我需先恢复精力,各按节奏来”,守住节奏不尴尬。
暑假意义无标准答案。实习、考证、旅行都是一种选择,暑假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心理弹性”。不用逼自己“必须成长”,也别因躺平愧疚,只要活在自己的节奏中,找到自己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暑假。
(初审:史凌志 复审:唐嵩潇 终审:王晓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