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本是躺平充电的好时节,可不少大学生却被焦虑“黏”上:刷到同学晒实习、考证书,自己没进展就慌神;列好的假期计划全“搁浅”,在“想做”和“没做”间内耗;怕浪费时间不敢放松,又没动力行动……别让焦虑搅黄假期,摸清它的“底细”,用好工具就能快速脱困。

焦虑“小苗头”
1. 对比焦虑
“对比慌”:刷社交平台看别人实习、旅行、学技能,再看自己“摆烂”,瞬间自我怀疑,玩都玩不踏实。
2. 计划焦虑
放假前立志减肥、学技能、读好书,半个月后计划全落空,盯着未完成清单满是愧疚。
3. 未来焦虑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没实习经历,秋招简历怎么写”,“考研怕考不上,工作怕找不到好的”,越琢磨越焦虑,直到后半夜还没睡着。
4. 拖延焦虑
本安排好的一天,却忍不住打开短视频APP,刷到手机发烫才猛然惊醒“又浪费一天”,一边责怪自己“没毅力”,一边又控制不住下次继续拖延。
心理“小疙瘩”
其实,暑假焦虑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藏在我们心里的“小疙瘩”在悄悄发力。这些心理陷阱看似不起眼,却会慢慢放大焦虑感,让我们在假期里坐立难安。
心理陷阱
- 盲目比较:
心理学“社会比较理论”说,人会通过对比看自己的价值。
暑假社交平台尽是别人的“高光时刻”,我们只盯别人的好,忘了自己的节奏,越比越焦虑。
- 完美主义:
对自己要求太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比如计划学6小时只学4小时,就觉得“今天废了”,干脆放弃后续计划,小失误演变成大焦虑。
- 目标虚无:
计划只喊“提升自己”的口号,没拆成具体小事,行动没方向;或任务太难,试两次就放弃,陷入“想做却做不到”的死循环。
反焦虑“神器”

知道了焦虑背后的“心理小疙瘩”,就不用再被它左右。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三个“反焦虑神器”,没有复杂理论,每一个都是能直接落地的实操方法,不管你是被对比焦虑困扰,还是因拖延内耗,希望可以帮你找到对应的破解思路:
焦虑拆解
- 写焦虑:如:担心校招没有竞争力
- 找原因:如:专业知识不扎实,担心面试出差错。
- 列行动:如:关注具体招聘要求,和学长学姐取经,每天针对性学习专业内容。
微目标小任务
摒弃“一口吃成胖子”的宏大计划,将目标拆解为“5分钟内即可启动”的微目标。微目标的设定要以“低门槛、易完成”为原则,不用追求一步到位,重点是快速打破“想做却不敢动”的拖延状态。
完成微目标后,再根据自身状态逐步调整目标难度和体量,通过持续完成小任务积累成就感,慢慢摆脱内耗带来的疲惫感。
成就“备忘录”
准备一本笔记本或在手机备忘录里开辟专属板块,每天随时记录当下的“小成就”。
想起来时,偶尔回头翻看最近的记录,通过回顾这些具体的“小成就”,打破“自己什么都没做”的自我否定认知,逐步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信心。
焦虑不是“坏人”,适度焦虑能提醒我们“该行动了”。不用逼自己“完全不焦虑”,慌的时候告诉自己:“有点焦虑没关系,先做件小事就好”。
这个暑假,别被焦虑困住脚。用“拆解术”理思路,用“微目标”破拖延,用“成就本”夸自己,你会发现焦虑不可怕,甚至可以成为你的助力!
(初审:史凌志 复审:唐嵩潇 终审:王晓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