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开学”悄悄钻进聊天记录,不少同学陷入纠结:舍不得假期惬意,又担心新学期压力。其实,这种“暑假末尾的矛盾感”是生活节奏切换期的正常适应性反应,今天用心理学技巧帮你轻松衔接新学期。
开学“缓冲信号”

“开学前综合征”
总觉得“玩不踏实、学不进去”?这并非“不自律”,而是心理学上的“过渡性焦虑”——就像长期低速行驶的汽车突然要加速,大脑从“暑假松弛模式”切换到“开学有序模式”时,必然需要一段“适应缓冲期”。约70%的学生在开学前2-3周会出现这些反应,完全无需自责:
1. 作息紊乱:白天犯困、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2. 情绪波动:容易莫名烦躁,提到开学就有点抵触;
3. 行为拖延:明知要整理行李、补作业,却忍不住刷手机;
4. 轻微不适:偶尔头痛、没胃口,去医院检查却没异常。
先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过渡状态”,就是为开学做好准备的第一步。
解锁心理复位法

平稳衔接新学期
作息调色盘
学期即将开始,大家的“美国作息”也需要调调时差了。不用强迫自己立刻切换到“11点睡、7点起”的早八作息,试试更易坚持的“渐进式调整”:
1. 每天比前一天早睡几分钟、早起几分钟,比如以15分钟为一个单位,慢慢向目标作息靠近;
2. 早上醒后别立刻刷手机,先洗洗脸,喝杯水、拉开窗帘晒晒太阳,帮大脑快速“开机”;
3. 决定要入睡后先关掉短视频、游戏,避免大脑因过度兴奋“卡壳”。
给身体留一周适应期,规律作息会悄悄回到你身边。
焦虑拆解术
越模糊的焦虑越容易被放大,不如用“清单法”把担忧“拆解开”:如果对新学期设有学习任务,但是存在迷茫,可通过网络上、校内学长学姐取经,准备一本专属笔记本,写下初步的学习目标;若对室友相处有顾虑,开学前可以和室友聊次天,聊聊彼此的作息、生活习惯,或能准备一些自己本地小礼物,见面时拉近距离。
每完成一项准备,就给自己打个勾,积累的“成就感”会慢慢抵消焦虑感。
充电心理能量

攒足动力迎接新学期
说的再多,提到“开学”难免还是让我们心头一振,这就需要充足的心理能量支撑,不妨在假开期倒计时阶段,试试这些“充电小方法”,帮自己攒足动力:
1. 做一次“假期美好回顾”:拿出手机,记录暑假里几件开心的事。听起来幼稚,但未来某个时刻打开备忘录,回顾这些温暖瞬间,一定可以驱散你彼时的阴霾。
2. 进行“轻度学习激活”:大学不像高中,我们不必再提前预习新学期的难点知识。但是做些“低压力学习”对我们学习状态的预热有很大帮助——比如看一段与专业相关的趣味科普视频、读一篇短篇散文、偶尔回想上学期的知识内容等等。
这些轻度学习重要的不是学到知识,而是能让大脑慢慢适应“思考模式”,避免开学后因突然接触知识而感到吃力,同时还能悄悄提升学习信心。
3. 安排“独处放松时刻”:开学后回到寝室,可以和室友欢聚当然开心。但也会面临较多的集体生活和社交场景,不妨在假期末尾留一些专属自己的放松时间。
独处能帮你梳理情绪、平复内心,就像给心理“充上电”,让你以更平和的状态应对开学后的热闹与忙碌。
暑气渐消时,夏的尾巴正悄悄为秋的序章铺垫。当秋风拂过校园的林荫道,当上课铃再次清脆响起,那些在假期末尾悄悄做好的准备,那些默默攒下的心理能量,都会成为你从容走进教室、拥抱新课的底气。愿你带着夏的余温与新的期待,在新学期的课堂上、社团里、与朋友的相处中,遇见更鲜活的自己。
(初审:史凌志 复审:唐嵩潇 终审:王晓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