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团委书记张清文和辅导员韩东海带领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史践行团于2025年7月9日前往吉林省辽源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是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揭露日军暴行的重要遗址。1944年至1945年间,这里曾关押过包括美国温莱特中将、英国珀西瓦尔中将在内的34名盟军高级战俘,是现存关押盟军战俘级别最高、涉及国家最多的战俘营旧址,见证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重要角色。馆内展陈400余件文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生动还原历史,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辽源市重要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地标。

这座依托“万人坑”遗址建立的专题纪念馆,以血泪斑驳的历史遗存,为我们揭开了日本侵华时期推行“以人换煤”暴行的黑暗篇章。馆内197具形态各异的矿工遗骨、深达一尺的炼人炉骨灰层,以及“牛世清工票”等关键文物,无声控诉着矿工被列为“原材料”消耗的残酷真相。我们在凝重的碑林前聆听专业讲解,于矿工纪念碑下集体宣誓——那些深嵌焦土的骸骨、泛黄的工票,不仅揭露了侵略者的反人类罪行,更化作“勿忘国耻”的永恒警钟。此刻,我们触摸的不只是历史的伤痕,更是民族觉醒的基因,这份沉痛洗礼让爱国主义的星火,在年轻一代的血脉中灼灼燃烧。

东辽河源头不仅是松辽平原重要的水脉发端,也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自然地理科普的宝贵场所。东辽河源头以其清幽静谧的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标识意义,成为辽源市乃至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地标。走在木质连廊上,看见绿意盎然的植物和多种多样的动物,完美诠释生物多样性,以及绿水青山。

中国关药博物馆坐落于辽源市东辽县辽河源镇永平村,作为国内首家关药主题博物馆与中草药研学互动平台,以“自然·植物·共生”为核心主题。馆陈列着关防风、北细辛、人参、鹿茸等2000余件珍贵中草药展品,该博物馆不仅致力于关东药材文化的系统展示、研学旅行的深度开展,更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任。它承载着关东地区悠久的药材发展史与醇厚的在地文化底蕴,通过传统与现代混搭的呈现形式,清晰勾勒出关药文化的历史脉络。这种独特的文化表达,为中草药文化的交流与发扬搭建了重要平台,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朝阳村位于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安石镇,村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是辽源市乃至吉林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性示范村,实现了整村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其核心发展路径是“文旅资源整合提升+人居环境全域优化+乡风文明协同共建”,旨在通过盘活乡村生态、文化和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实现强村富民和可持续发展。朝阳村的这一实践是吉林省乃至全国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示范,对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成效和广泛借鉴意义。

此次“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2025 年大学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让成员们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在辽源这片热土上寻迹红色印记、感悟振兴脉动——从殖民伤痕中触摸不屈的红色血脉,在绿色沃土上见证新生的发展活力,于红与绿的交织中深刻体会历史跨越,让青春信仰在追寻与实践中愈发坚定。
(初审:周奕彤 复审:张清文 终审:谷伟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