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有些同学可能渐渐陷入了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心里空落落的,这种虚无感让大家既无奈又迷茫。别担心,今天就从心理学角度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会这样,再给大家支几招,让剩下的假期充实起来。
为什么假期会有虚无感?
1. 目标缺失:在学校时,同学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被课程表、作业、考试安排得满满当当,目标清晰明确,比如完成本周作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等。假期来临,原有的日程安排被打乱,很多同学没有为假期制定清晰目标,一下子失去了努力方向,就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虚无感。就像一艘在大海里航行的船,突然没了灯塔指引,很容易迷失方向。
2. 社交变化:学校里同学们朝夕相处,随时随地能和朋友聊天、讨论问题、参加集体活动。但寒假期间,大家各回各家,社交圈子缩小,很多人只能通过手机联系。这种社交上的变化,会让人感到孤单。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交带来的情感支持和归属感,缺少了这些,内心就容易变得空虚。
3. 大脑奖励机制:当我们完成任务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在学校完成作业、在课堂上答对问题等,都能触发这种奖励机制。假期里如果一直处于无所事事状态,大脑很少获得这种奖励信号,就会觉得生活平淡无趣,进而产生虚无感。
应对虚无感的妙招
1. 设定假期目标:目标就像黑暗中的明灯,能为假期生活指引方向。目标要具体、可实现,比如可以设定“每天阅读30分钟”“学习一道新菜品”“每周看一部经典电影并写影评”等。将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每完成一步,都能获得成就感,缓解虚无感。例如,想要学习摄影,就可以先列出学习计划,第一步了解相机基本操作,第二步学习构图技巧,第三步进行实际拍摄练习等。
2. 丰富社交生活:虽然假期和同学分开了,但还有很多方式可以保持社交。可以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玩游戏,增进亲子关系;和老朋友线上视频聊天,分享彼此生活;也可以参加一些线下兴趣小组,结识新朋友,比如参加绘画班、书法班等。在社交互动中,感受情感交流带来的快乐,填补内心空虚。
3. 培养兴趣爱好:假期是发展兴趣爱好的好时机。拿起画笔,用色彩描绘心中世界;学习一门乐器,在音符中抒发情感;尝试手工制作,发挥创造力。当沉浸在兴趣爱好中时,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能带来高度的满足感和充实感。就算以前没有特别的爱好,也可以利用假期去探索,说不定能发现新乐趣。
4. 坚持运动锻炼: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改善情绪。适当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它被称为“快乐激素”,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减轻焦虑和虚无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跑步、瑜伽、游泳等,每周坚持几次。运动过后,会感觉身心轻松,对生活更有掌控感。
摆脱虚无,拥抱精彩
假期本应是放松身心、充实自我的好时光,希望大家在假期过程中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当大家感觉无所事事、充满虚无感时,不妨试试以上方法。希望同学们都能在剩下的假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每一天。
(初审:史凌志 复审:唐嵩潇 终审:王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