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进程过半,同学们的许多课程也进入了尾声,不知道同学们学期初指定的学业计划、生活计划有没有按序展开呢?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可能在扰乱着大家规划的心理学理论——“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的由来
“破窗效应”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层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市布朗克斯区。
他把停在布朗克斯区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也打开,结果这辆车当天就被别人偷走。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整整一个星期都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
但接下来发就发生了很有趣的事情,菲利普·津巴多用铁锤将停在帕洛阿尔托那一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这辆车就被偷走。
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混乱无序的心理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效应的危害
“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的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当出现“破窗”而我们没有及时“修复”,“破窗效应”的不良反应就会应验。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破窗效应”的存在让人们面对困难形成可怕的长期消极习惯,会阻碍人的发展与成长。
1、降低自我效能感当“破窗”出现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周围环境逐渐被破坏,不知从何修复;看着学期初的规划一点点违背预期,愈发不知从何弥补,这种无力感对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都会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
2、“破罐子破摔”“既然如此,就这样下去吧,还能怎么样呢!”,破窗一旦出现,相比于修复,似乎破掉另一扇窗来的更容易一些,这使我们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这种心理。将错就错一错再错,看似在顺应事态发展,其实是自暴自弃的表现,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3、从众心理如果环境中的其他人都在“破窗”,那我们更容易被影响,盲目跟从他人的行为。这种跟随可以让我们感到承担更少的责任,实则也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性和自我判断力。
如何应对破窗效应
1、学会利用破窗效应当我们破掉一扇窗户时,会倾向于破掉更多的窗户。那么反之,当我们修好一扇窗户时,更多窗户的修缮是不是也随之而来呢。现实中,我们可以反向利用破窗效应在种种情景中,例如面对复杂繁多的单词,我们先从某个部分开始,将一个小单元牢牢掌握,再去拓展到其他部分;面对年度计划时,先完成本周的目标,再去达成月度、季度、最后完成年度目标……
2、杜绝“破窗”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大。所以,对于个人而言,我们需要一种有鲜明的辨别能力,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细微的、偶然的错误,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恶果。
3、及时弥补“破窗”破窗效应提醒着我们,任何一件小事可能都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未知的莫大隐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但是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每一个失误,及时改正,端正态度。
就像第一次对自己降低要求,最后变得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所以,不要给自己第一次放任的机会,不要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
(初审:史凌志 复审:唐嵩潇 终审:王晓宁)